loading..
首页>宏观>事实/观点>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出炉

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出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1-05-27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股票估值网点评:文中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支付结算规模为1900万亿元,第三方支付行业处理量仅1万亿元,今年1季度国内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02.6%达到3650亿元,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巨大。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交易安全性问题更加重要,信息安全类股或将因此率先受益。
      期待已久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终于掀开“面纱”。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公布首批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下称“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名单。支付宝、银联商务、通联支付等27家企业成为第一批“持证上岗”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会带来产业投入、资本兼并重组、人才吸引等多方面影响。

支付行业踏上“二次创业” 
      根据央行公告,此前公示的32家申请企业中有27家获得了支付牌照,未获得许可证的企业分别是上海银联、上海畅购、上海富友金融、上海得仕和联动优势。此外,5月17日才提交申请的北京百付宝科技有限公司也未进入首批发放名单。 
      支付宝相关人士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支付牌照对支付宝以及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是一张“毕业证”,而只是一张“入学通知书”。 
      “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发放对支付宝乃至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支付宝方面还指出,“随着央行支付许可证的发放以及国家对行业的持续支持,中国的支付产业一定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而用汇付天下总裁周晔的话说:“中国支付产业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发展道路。”他表示,支付牌照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制度创新,它在规范市场的同时,赋予支付企业正式进入支付结算市场的资格,并为未来的市场和业务创新奠定了基础。 
      周晔表示,2010年,中国支付结算规模为1900万亿元,而第三方支付行业处理量仅1万亿元,未来空间巨大。根据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3650亿元,同比上涨102.6%。 
      “支付牌照颁发在电子支付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出产业各方对电子支付企业业务模式与合规措施的充分认可,是未来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快钱公司CEO关国光昨天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 
      据了解,央行曾在去年6月正式对外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旨在对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实施正式监管。根据相关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需要按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而2011年9月1日则被设定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许可证的最后期限,逾期未取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将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首批获得牌照的27家企业将获得相当的先发优势,这对于后进者会有一定压力,”艾瑞咨询支付行业分析师程善宝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初步预计在现有的30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中,获得牌照的会在几十家,不会太多。”

未来:做大蛋糕+多元业务 
      根据公告,央行此次对不同第三方支付企业划定了不同的业务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货币汇兑等。 
      “现在谈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竞争’为时尚早,未来一段时间都将一起做大市场蛋糕,并且打破以往业务单一的形态、转向更为多元化的业务开展。”程善宝表示。 
      程善宝还表示,支付牌照的正式发放将给行业带来很大影响,一是今后社会对支付行业的投入会加大,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更多企业会进入支付行业,资本层面的投资和并购将更多发生,同时支付行业对人才的吸引也会加大。 
      “二是支付的新业务领域将被打开,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理财、物流、大型商贸、保险等领域的介入将会更加深入;三则是业务模式创新会涌现,央行界定业务经营范围后,许多支付企业此前布局的业务创新都将相继推出。”程善宝如是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处置交易量将会达到10万亿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近日则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对支付行业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在税收上参照软件技术先进性企业政策来支持第三方电子支付,并且根据国家税收改革的步伐给予调整;二是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三是要鼓励创新,比如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等。 
      程善宝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监管部门将会酝酿第三方支付的退出机制,该行业在资本层面的兼并收购将会加大。

归档文章/报告:
  • 事实/观点
  • 本周更新报告名单
  • 每周《个股评级总汇》
  • 最新《个股报告》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