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行业>行业新闻>动车组缺口近半,南北车迎千亿盛宴

动车组缺口近半,南北车迎千亿盛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3-11-11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在8月份启动了两年来的第一次铁路动车招标后,南北车等车辆制造商,又迎来了铁路第二次动车招标的“甘露”。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从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获悉,公司受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西安铁路局、济南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都铁路局等的委托,就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动车组(非高寒)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其中,时速250公里动车组(非高寒)78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非高寒)180列。 

      这也是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动车组招标,并且招标规模比第一次增长了近两倍。记者还从南北车等车辆制造商处了解到,目前公司都在加紧进行新的动车组等各种车辆的制造,四季度将是动车组及其他机车、客车、货车等的交付高峰期。而随着未来2年高铁线路投产的高峰期到来,动车组密集的需求也将令南北车直接受益。 

      490亿元新订单 

      今年8月份,在今年第一轮动车招标中,中国南车(601766.SH)获得全部91列时速250公里动车组,以及17列时速350公里非高寒动车组;中国北车(601299.SH)获得全部46列时速350公里高寒动车组,以及5列时速350公里非高寒动车组。 

      此次启动的第二轮动车组招标的数量,远远高于第一次的招标。以时速250公里动车组每列约1.3亿元、时速350公里动车每列在2亿~2.2亿元之间估算,本轮动车组的招标金额约为490亿元。 

      而在今年8月的第一次客车、货车、机车和动车组招标中,总体招标额一共才534亿元,加上此次的第二轮动车组招标,今年全年车辆装备的招标金额自2010年之后再次突破了千亿元,也创下了近年的新高。 

      “从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招标量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中国铁路总公司增加了部分高铁干线的车辆密度,同时为后续新开通线路做了准备。” 平安证券的分析师陆洲分析,随着今年以来宁杭、杭甬、盘营、向莆、厦深、渝利、津秦铁路相继开通,今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10463公里,如按国际惯例,每公里配备0.2列动车组计算,则中国铁路总公司需要2092列动车组。而截至2012年年底,中铁总拥有的存量动车组仅1082列,缺口极大。 

      过去两年,因“7·23”动车事故和铁路投资降速,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铁路车辆制造商一直未接到新动车组订单,到今年上半年,原有的订单生产任务几乎消化完毕。南北车的一位内部人士就告诉本报记者,在度过了两年的“动车采购真空期”后,公司旗下的工厂都在加紧排班生产动车等各种铁路车辆。 

      陆洲预计,千亿规模的铁路车辆采购量将在未来三年内延续,这主要源自高铁新线投产和客流的攀升,其中主体是动车组。而长江证券的最新研报更是指出,“十二五”末在建高铁通车高峰拉动旺盛车辆需求,预计“十二五”末全国高铁、城际将迎通车高峰,动车组需求有望达到年均400标准列。 

      四季度交付高峰将助推业绩 

      对于南北车来说,目前由各铁路局招标的“路内”需求占其收入的50%左右,其中动车组仍是重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也是利润率最高和产值最大的种类,一辆货车大概40万,一节客车是200多万,一节机车1000多万,一列动车至少也要1亿,而高寒动车(主要由中国北车生产)的价格是普通动车组的近两倍。 

      记者昨天从南北车方面了解到,目前两家公司已经开始陆续交付中国铁路总公司8月份招标中新获得的动车组、机车等订单。 

      中银国际的最新研报就预计,对中国南车来说,根据第一次招标订单要求,大部分订单将于年底前交付,其中至少包括91列250公里等级动车组,174台8轴9600kw大功率电力机车,以及135台6轴7200kw大功率电力机车将在四季度确认收入,预计收入在200亿元左右,动车组及机车两个业务板块将较去年同期有大幅上涨,四季度公司的毛利率也将有结构性改善,业绩将有大幅提高。 

      而对于中国北车来说,兴业证券预测,四季度动车组交付量约50标准列,对应营业收入约100亿元;三季度和四季度招标的机车也将在年底前全部交付,对应营业收入约80亿元,预计公司四季度的业绩同比和环比均将实现大幅增长。 

      另据记者了解,对于刚刚启动的最新一轮动车招标,预计南北车可能均分订单,大部分交付时点将集中在2014年,因此,2014年仍将是交付和收入确认的高峰期。

归档文章/报告:
  • 行业新闻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