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宏观>快语宏观>CPI与PPI继续背道而驰,考量政策取向

CPI与PPI继续背道而驰,考量政策取向

———4月CPI升2.4%,PPI降2.6%

文章来源:股票估值网2013-05-10成为付费会员|欢迎免费试用
快语宏观:4月CPI和PPI指数继续背道而驰。由于蔬菜价格反季节上涨,4月CPI达到2.4%,比3月回升了0.3个百分点,而4月PPI则由于实体经济疲软、部分行业产能持续过剩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降幅较3月的-1.9%进一步扩大至-2.6%,与早前PMI购进价格指数大幅回落相互印证。
    由于今年以来的物价指数均在年度控制目标3.5%以内,我们预计稳增长的宏观操作仍将继续,近日重启的央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但今年可预见的“前低后高”物价走势,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相当有限。但4月PPI降幅进一步扩大,表明工业领域受制于需求的相对疲弱、产能过剩压力凸显,当前或已陷入通缩的格局。在货币政策着力应对通胀、平抑物价的同时,稳增长的重任就落到了财政政策上。有人说,如果未来包括结构性减税等在内的政策红利出现,中国经济或许才能看到希望,股市上的悲观情绪才会得到根本性扭转,其中不乏道理。


  国家统计局5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代表通胀形势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虽然增速比3月加快0.3个百分点,且涨幅比市场预期的2.3%略高,但分项数据显示,除了菜价涨幅较高,不少核心指标升幅都明显放缓、甚至下降,说明通胀压力仍在进一步减缓。

  而如果看代表企业成本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通胀压力减缓和市场需求不振的态势更为明显。数据显示,4月PPI同比下降2.6%,较3月继续下滑0.7个百分点,且创下6个月最大降幅,这也已经是PPI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

  鉴于PPI降幅扩大凸显出经济复苏乏力,再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掀起“降息潮”,目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重回的空间已经打开。但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远没有差到需要货币政策刺激的程度,因此央行政策还是应该维稳。

  CPI和PPI数据发布后,A股市场迅速走低,上证综指一度下跌1.10%,至昨日收盘时,跌幅缩小到0.59%,报2232.97点。

菜价大涨致CPI失真

  4月CPI确实比市场预期的高。从更能反映价格最新变动的环比情况看,4月CPI环比上涨0.2%,扭转了3月CPI环比下降0.9%的局面。 


  但数据显示,4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0%,影响CPI同比上涨约1.33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5.9%,影响CPI上涨约0.20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6.5%,影响CPI下降约0.2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昨日解读称,鲜菜价格上涨较多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4月份的鲜菜价格比3月份都会有所下降。从2003-2012年的历史数据看,除2010年4月外,其余年份4月份的鲜菜价格比3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6.4%。今年4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不降反升,情况比较特殊。” 余秋梅称,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低,鲜菜的正常生产和供应受到影响,导致价格上涨。

  数据显示,如果剔除鲜菜价格上涨的影响,4月份不包括鲜菜的CPI环比下降约0.12%。

  综合分析人士观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而国内消耗现有产能尚需一定时间,因此上半年国内物价可能不会明显上涨,通胀压力并不明显。尤其考虑到目前国内经济增速回升仍显偏弱、猪肉价格持续回落以及禽流感疫情等非预期因素对食品价格的下拉作用,二季度CPI同比涨幅料有限。

PPI创9个月最大环比跌幅

  相比CPI数据,其实昨日市场更为关心的是PPI数据。显见的是,4月PPI跌幅超预期,成为继官方和汇丰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后,又一个显示国内经济弱复苏,需求没有明显反弹的有力佐证。 


  数据显示,4月PPI环比下降0.6%,创下去年7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大幅下降0.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降0.1%。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PPI已经持续6个季度低迷,较2011年9月的高点下跌3.3%。

  针对PPI的持续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主要是受到生产购进成本持续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表现自2月底以来持续走弱,以及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需求复苏持续偏弱等三大因素影响。

  “由于PPI翘尾因素(编注:即去年基数原因)自5月将进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缓和,但实质性回升仍然取决于国内外需求的持续提振。”交行称。

  按照既定安排,国家统计局将于13日(下周一)公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在内的一系列实体经济数据。分析人士指出,届时经济形势将更加明朗。


归档文章/报告:
  • 快语宏观

咨询电话:+86 755 3301 1771      服务邮箱:admin@gupiaoguzhi.com

免责声明:本系统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整理生成,仅供参考,不具推荐和投顾功能,投资者风险自负。本站所有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07-2024 中股(深圳)投资研究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17250号